wen_tunshui

I am here. Don't look at me.

瞿秋白的常州足迹

20210324

我只是用了一周时间读传记,并没有更深入研究,如有错误,请指正。


这个朋友瘦长个儿,戴一副散光眼镜,说一口南方官话,……这个人就是瞿秋白同志,就是后来领导gcd召开“八七”会议、取代机会主义者陈独秀、后来又犯过盲动主义错误的瞿秋白;就是做了许多文艺工作、在文艺战线有过卓越贡献、同鲁迅建立过深厚友谊的瞿秋白;就是那个在国民党牢狱中从容就义的瞿秋白;就是那个因写过《多余的话》被“四人帮”诬为叛徒、掘坟扬灰的瞿秋白。

——丁玲《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》


 开头

作为常州人,提起“常州三杰”之一瞿秋白,永远是骄傲的。

从青果巷到罗汉岭,从书生到领袖,他的一生,短暂而光辉。对瞿秋白的生平研究,从民国时起,就渐成规模,虽然在文革后经历了一阵低潮,但是在杨之华、瞿独伊、丁玲、陈铁健、王观泉、丁言、刘小中等人的努力下,瞿秋白的为人、事迹和思想,越来越全面地为世人所知。

他是呕心沥血为众人“开辟一条光明的路”的先驱、说着“此地甚好”从容赴死的烈士,也是在生命的最后篇章中,坦诚剖析软弱与黯淡,祝福儿童、赞美祖国的豆腐的,一个“内心既纵横交错,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”(梁衡语)。

2005年,“觅渡文碑”在瞿秋白纪念馆落成,上面刻有梁衡纪念瞿秋白的著名散文《觅渡,觅渡,渡何处》,梁衡本人与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均到现场。当时,作为觅渡桥小学的记者代表采访两位名人,内心忐忑,细节已经模糊,只记得独伊奶奶极为清瘦,挺立在烈日之下,像一棵坚毅的大树。后来才知,独伊奶奶的一生何等坎坷,为她的“好爸爸”的平反付出了多少努力。

今年是中国gcd建党100周年,清明时节,哀思和着细雨,飘落龙城。尽管无缘见证历史,我们依旧可以跟着瞿秋白的足迹,漫步在常州的大街小巷,在这场时空之旅中,发现,感怀,沉思。

愿终有一日,你我也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大树。


 过宗祠而不入

1923年春,24岁的瞿秋白最后一次回到故乡。

“二七”惨案后,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北京迁回上海,瞿秋白南下途经常州,在八桂堂老家的明月廊书斋住了两天,然后去了当年教过书的无锡一趟,与表姐夫秦耐铭叙旧。根据羊牧之的转述,瞿秋白回乡,是“出于对故乡的留恋”,但却“一个人压低了帽檐,围了大围巾,坐在人力车上,从织机坊星聚堂过觅渡桥经瞿氏宗祠,打算停下,以不便而没有下车。再从大街到青果巷八桂堂经麻巷出东门到天宁寺”。

为何过宗祠而不入?为何去往天宁寺?让悬念暂且一留,我们到春色正好的青果巷走走。


 大厦未倾之时

当我们谈起瞿秋白,总是优先将他与中国gcd的发展、与期待实现“英特纳雄耐尔”的《国际歌》、与挚友鲁迅联系起来,但是在他17岁离开常州远赴汉口、开启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之前,他是儿子,是长兄,也是学生。

瞿家祖上十分光辉,有巨富,有进士,有大官。《瞿氏宗谱》有载:“盖相继为士大夫者十余世矣。”瞿秋白的父亲瞿稚彬,有个“浙江候补盐大使”的虚衔,自幼生活得极为安逸,信奉道教,无心考取功名,整日游手好闲,仅以绘画见长,是个肩不能提、手不能扛的贵公子。

1898年,23岁的瞿稚彬与金璇结婚,从织机坊星聚堂搬到了青果巷八桂堂。金璇是个很有学识的人,精于诗词,勤快能干,又助人为乐,对瞿秋白的一生,影响很大。

八桂堂分东西两院,前后五进,有门房、轿厅、楠木大厅、明月廊书斋、卧室等。因楠木大厅堂前堂后各有四株桂树,故名“八桂堂”,据说为抗倭英雄唐荆川所植。又因花木繁多,内眷所居楼内总萦绕着花香,故该楼名为“天香楼”。从八桂堂走出过许多名流雅士、爱国志士,如画苑领袖钱维城、“纺织大王”刘国钧、“商界状元”闻兰亭等。

如此豪华富丽的八桂堂,是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所建,由于携家带口在湖北任职,所以正好空出来,给侄子瞿稚彬、瞿秋圃居住,同时照看管理。后来瞿秋圃去江西当官,这里也就成了瞿稚彬夫妇的住所。


 恰同学少年

1899年1月29日,瞿秋白出生在天香楼二楼,根据辈分,初名懋淼,号熊伯。由于天生头顶双旋,父母为其取乳名阿双。在小学及中学初期,学名为瞿双。因热爱傲霜耐寒的菊与梅,后来又改名为瞿爽,或作瞿霜,同时改号秋白。他自幼聪慧,由母亲授诗词,父亲授山水画,六伯父世琨授金石篆刻,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和艺术基础。

1903年7月,瞿赓甫去世,他的亲眷回到八桂堂,瞿稚彬一家只能搬走,到外祖父庄士全家星聚堂居住。庄家也是书香世家,瞿秋白从五岁就开始在舅父庄怡亭坐馆的庄氏书馆读私塾,六岁时去了离家很近的冠英小学读书。学校旁有条河,为京杭大运河分流,叫后河,河上有座桥,叫觅渡桥,并无让梁衡“心中一惊”的“觅渡河”。

这是一所注重科学实验、反对死记硬背的新派小学,也是如今的觅渡桥小学的前身。校名“冠英”,为“冠乎群英”之义。瞿秋白在这里读了四年书,成绩优异,1909年跳级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预科,次年转入本科,1915年因家贫肄业。他在这里与同学张太雷等人结为好友,畅谈思想,并且经常前往常州东门外的天宁寺和红梅阁游玩,与父亲的朋友、玄妙观的老道人闲谈。

常州府中学堂即如今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,是当时常州唯一一所新式中学校,学杂费用也相当可观。虽然家道中落,入不敷出,但是金璇还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校长屠元博曾留学日本,并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,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,并积极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和军事操练,对瞿秋白的影响非常深远。

且举两例。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,瞿秋白独自剪下辫子,大喊:“皇帝倒了,辫子剪了。”1912年双十节,满街挂着红灯笼迎国庆,他却敢在门前挂着白灯笼,上面赫然写着“国丧”二字。那年,他才13岁。


 蓝衫添得新泪痕

在瞿秋白12岁前后,由于家里没了亲戚接济,只能一大家人挤进瞿氏宗祠,遭受着族人的白眼,靠典当、借债勉强过日子。瞿秋白的弟妹们早已停学在家,1915年瞿秋白将要读完本科,然而家中实在无力支付,只能停学,金璇因此极为自责,她常对人惋惜道:“阿双本来是可以造就的,弄得他连中学堂也没有毕业,实在可叹!” 而债主盛气凌人的讨帐和日益拮据的生活,让她对未来愈加绝望。

1916年农历正月初二,金璇催促瞿秋白到无锡去看看表姐夫秦耐铭介绍的新工作的环境。正月初五之夜,她下定决心,写好遗书,用烧酒吞服剥好的火柴头丸,次日晚去世,享年四十二岁。

因为家中无钱安葬,只能借钱买了棺材,停在瞿氏宗祠。十多年后,在东郊的乱坟堆中入土为安。直到1962年,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的主持和杨之华的协助下,迁至常州西郊公墓。


 身世浮沉雨打萍

瞿秋白是在大家族里长大的,因此更加感受到了“亲到贫时不算亲”的世态炎凉和拯救社会的责任感。

他有五个弟弟、两个妹妹,其中三个弟弟在他的影响下投身了革命。虽然在他所著文章中提到家人的次数并不多,但是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明了呢?整个社会早已风雨飘摇,自金璇自杀后,一家人分散各地,寄人篱下,更是难再相聚,只能在内心相互惦记。

除了大妹轶群(1900-1981),其他人的人生都颇为辛酸坎坷。二妹红红,生卒不详,3岁患肺炎早殇。二弟云白(1902-1958)早年是优秀的革命者,后变节投靠国民党,却未选择逃离大陆,因此在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管制。三弟阿鑫生卒不详,幼时因上学失落了书本,不敢回家,在野外过夜而得病致死。四弟景白(1906-1929)投身革命,因公开反对王明而在莫斯科失踪,一说被捕一说自杀。五弟垚白(1909-1936)患有癫痫,且有精神病现象,母亲自杀后随父四处飘流,父亲死后流落道观,后赴汉口。六弟坚白(1913-1944)在河北武安前线为抗日而牺牲,刘伯承元帅为其题词:“英名不朽。”


 江南旧梦已如烟

1923年,瞿秋白24岁。此时,他的成就和思想深度已经是多数同辈难以企及的了。他以北京《晨报》特派员的身份,与同事赴苏俄考察两年,写就《饿乡纪程》《赤都心史》《俄罗斯革命论》等影响广泛的著作。他是最早向中国描绘列宁形象的人,也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。1922年,他经张太雷介绍加入gcd,并担任陈独秀在莫斯科的翻译,后随之回国。肺病如影随形,但投身于革命的他,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
瞿氏宗祠如今已改建为了瞿秋白纪念馆,与觅渡桥小学相邻。一尊瞿秋白的古铜色石膏像屹立在“我是江南第一燕,为衔春色上云梢”的屏风前,温文尔雅,神采奕奕。内部诸多家具和用品,依照当年风格置办。更展有许多图文说明和文物,让参观者能详细地了解他的一生。

对刚回国不久的瞿秋白而言,常州是思念之地,也是伤心之地。瞿氏宗祠里,仍停留着含恨而亡的母亲的尸首,青果巷八桂堂里,充斥着大家族的如烟回忆,天宁寺的钟声里,有少年岁月的求索与不甘。

因此,这次归来,瞿秋白没有下车,却比看过、听过、到过,更为肝肠寸断、刻骨铭心。从此,他走向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,从容走向生命的终点。


 诸夏怀霜

瞿秋白在往后的岁月里,为中国gcd付出了什么,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,在其所著《多余的话》中有专门章节来描述,此文不再赘述。如有时间,更加推荐读一读由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耗时七年主持编写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《瞿秋白传》,这是目前最权威、最详细的瞿秋白传记。

2011年上映的《秋之白华》画面浪漫唯美,也值得一看。本片在选角上是成功的,窦骁非常符合大众心目中的瞿秋白形象。不过比起政治斗争,更偏向展示人物魅力。虽然时间线的错乱对不熟悉瞿秋白生平的观众并不友好,但所有人都一定会被这一幕打动——

1935年6月18日,瞿秋白换上了对襟黑褂、白中裤、黑线袜、黑布鞋,在案前写就绝命诗:“夕阳明灭乱山中,落叶寒泉听不穷。已忍伶俜十年事,心持半偈万缘空。”然后跟随负责羁押的宋希濂等人来到长汀中山公园拍摄遗照,背手而立,神采奕奕。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,敬重其人,为瞿置办了酒席。“全园为之寂静,鸟雀停息呻吟。信步至亭前,已见菲菜四碟,美酒一瓮,彼独坐其上,自斟自饮,谈笑自若,神色无异。酒半乃言曰:‘人之公余稍憩,为小快乐;夜间安眠,为大快乐;辞世长逝,为真快乐!’”

餐毕,瞿秋白缓步走向二华里之外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,沿途手挟香烟,用俄语唱《国际歌》《红军歌》,高呼“中国gcd万岁”“中国革命胜利万岁”“gc主义万岁”等口号。到达刑场后,他盘膝坐在草坪上,对刽子手点头微笑道:“此地甚好。”然后饮弹洒血,从容就义。

平心而论,瞿秋白是一个“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”的人(梁衡语),但是在生死关头,如此坚定,如此从容,怎能叫人不心生敬佩呢?


 秋白不朽

瞿秋白也许从未想过,他对于故乡的影响是如此深远。

不仅是每逢诞辰或就义纪念日时,人们聚集在瞿秋白纪念馆深切缅怀,在瞿秋白的母校——觅渡桥小学和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学习的孩子们,还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关于秋白精神的德育教育。可以说,瞿秋白的事迹及精神,影响着一代代的常州人,从莘莘学子成长为栋梁之才。

“学秋白读书,学秋白做人,学秋白成才,学秋白报国!”2020年6月13日,由钟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、常州三杰纪念馆联手策划的沉浸式演出《又见少年阿霜》,在激昂的台词中圆满结束了首演与首场线上直播。小演员均来自觅小,天气炎热,表演却有板有眼,毫不含糊。

如何在宣传秋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同时,集教育性、公益性、休闲性于一身,为广大市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?秋白书苑就是答案。

常州首家秋白书苑位于钟楼区北港街道茶花路,这里的藏书达1.2万册,有红色书柜、少儿阅读书柜、“常州三杰”书柜等专柜,每年开展亲子阅读会、书式精读会、旅行沙龙、书香下午茶等数十场阅读推广活动。作为常州市图书馆总馆的延伸和扩展,它是孩子家长在周末暖阳下共读好书的公共图书馆和实体书店,也是家门口不远就可以看展看演出的共享活动中心。

目前常州已建成10家秋白书苑,到2021年年底,计划建成30家。每一家秋白书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,例如湟里西墅村馆展现了富强陶艺、湟里牛肉等乡村文化元素,遥观光大环境馆与环保科普馆相结合,充满现代感……它们不仅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,还为游客打开了解常州城市文化的窗口。


秋白不朽。

任凭时光流转,常州这座城市始终悉心保存着他的足迹,流传着他的故事,传扬着他的精神。在这里,直上云梢的春燕记得他的志向,冠英学堂的鸣蝉记得他的叛逆,青果古巷的秋桂记得他的悲愤,云蒸霞蔚的寒梅记得他的笑容,祖祖辈辈的常州人记得他的人生。

评论(2)
热度(16)

© wen_tunshui | Powered by LOFTER